10區縣招募201名大學生
今年,本市濱海新區、東麗區、西青區、津南區、北辰區、武清區、寶坻區、薊縣、靜海縣、寧河縣等10個涉農區縣計劃拿出201個“三支一扶”崗位招募高校畢業生。這些崗位包括鄉鎮中小學教師、鄉鎮黨務、行政管理、文秘、農技管理、經濟管理、城鎮建設、鄉鎮醫院醫療衛生人員等。
今年9月上崗服務期2年
“三支一扶”是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安排,今年招募的201名高校畢業生,從9月份開始將到農村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服務期限為2年,至2012年8月結束。
每月發補貼有社保公積金
在“三支一扶”崗位服務的高校畢業生,第一年按每人每月2000元標準發放工作、生活補貼,第二年按每人每月2200元標準發放工作、生活補貼,并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政策,為其繳納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
“三支一扶”大學生在服務期間享有與服務單位正式人員同等的辦公條件以及免費住宿等基本生活條件;享有與服務單位正式人員同等的休假待遇。
【新聞深讀】
本市高校外地生源
也可報名支醫崗位
據介紹,與去年相比,今年的支醫崗位擴大了招募范圍,將招募對象擴大至本市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外地生源畢業生。
對支醫大學生實行的五大優惠政策包括:自2010年起,到基層醫療機構服務的醫學專業“三支一扶”大學生,兩年服務期的第一年為試用期,試用單位為本地區二級以上醫院或醫療水平最高的鄉鎮衛生院;試用單位給安排合適崗位,提供必要的生活條件,并確定年資較高、臨床經驗豐富的執業醫師指導開展臨床工作,提高其臨床知識和技能;支醫大學生試用期間,執行“三支一扶”計劃有關管理規定,享受“三支一扶”大學生的各項福利待遇;支醫大學生試用期滿后,區縣衛生行政部門應幫助其辦理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有關手續,確保其能夠順利參加考試,為其到基層醫療機構獨立開展臨床醫療活動創造條件;支醫大學生試用期滿后,安排到招募時報考的基層醫療機構開展支醫服務,未通過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仍安排到招募時報考的基層醫療機構開展支醫服務,區縣衛生行政部門應幫助其辦理參加第二次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有關手續。
“三支一扶”大學生
就業可享六大優惠
促進“三支一扶”大學生就業的優惠政策主要包括:“三支一扶”大學生服務單位為事業單位且有職位空缺的,可直接錄用,不再執行見習期,服務期滿時為本科學歷的,錄用后直接認定初級專業技術職稱;涉農區縣在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中,每年要拿出三分之一左右的職位,公開招聘“三支一扶”大學生,對困難家庭的大學生免收報名費、考務費和體檢費;“三支一扶”大學生服務期滿1年內參加全市公務員公開招考的,可按具有2年基層工作經驗報考,也可按應屆高校畢業生身份報考,筆試成績加5分;“三支一扶”大學生自主創業,可按照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工商部門關于鼓勵、支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有關政策,享受小額貸款擔保和貼息等優惠政策;“三支一扶”大學生在服務期滿1年內,可作為“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計劃的選聘對象,也可參加1次選調生統一招考;“三支一扶”大學生服務期滿后3年內報考碩士研究生的,初試總分加10分。
新聞鏈接
全國將選聘3.6萬大學生“村官”
據新華社電 中央組織部日前印發《關于下達2010年到村任職高校畢業生選聘名額的通知》,明確2008年至2012年中央財政補助的到村任職高校畢業生選聘名額由10萬名增至20萬名,計劃2010年新選聘3.6萬名大學生“村官”,并就確保大學生“村官”選優、干好、流得動提出了要求。
自2008年3月全面啟動選聘大學生到村任職工作以來,共有130多萬名高校畢業生自愿報名應聘,各地共選聘15.9萬名大學生“村官”,加上2008年以前部分省區市自行選聘的,目前共有20萬名大學生“村官”在新農村建設一線干事創業。大學生“村官”到農村基層工作以后,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學和特長,積極為建設農村、服務農民、發展農業作出貢獻,同時自身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骨干力量。據統計,目前大學生“村官”進入村“兩委”班子的占24.1%,其中擔任村黨支部和村委會負責人的占12.3%;有創業項目的19527人,其中獨立創業的5916人,合作創業的13611人。
《通知》指出,各地要認真總結近年來的選聘工作,完善選聘制度,規范選聘程序,堅持選聘標準;要對近兩年中央財政補助資金下撥、管理、使用情況以及大學生“村官”工作生活補貼兌現落實情況進行一次自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要鼓勵和引導聘用期滿的大學生“村官”留村任職工作,期滿留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副書記,村委會主任、副主任的,任職期間除繼續享受大學生“村官”工作、生活補貼外,同時還可享受同級村干部補貼。
大學生“村官”聘期為兩到三年,今年全國將有4萬多名大學生“村官”聘任到期。中央組織部提出,要建立健全大學生“村官”流動機制,引導大學生“村官”通過“留任村干部、考錄公務員、自主創業、另行擇業、繼續學習”等五條出路有序流動,為新農村建設及其他各個行業輸送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