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成網友認為就業崗位不足 薪酬福利仍是第一要素
2011-03-01 | 閱讀 1049 | 來源: 網絡收集
摘要:

  四成網友期待崗位增加

  四成網友認為就業崗位仍然不足 薪酬福利仍是擇業第一選擇

  長江日報報關于幸福城市的系列調查之三——就業調查結果出爐。從騰訊·大楚網和長江網的調查數據顯示,相比沿海發達城市,更多的網友愿意選擇在故鄉武漢就業。

  截至本報發稿時間,45.5%的網民愿意選擇在漢就業,比在沿海就業的百分率高出2.3%。

  此次參與調查的網友中,21-30歲占比高達76%,大學本科學歷者達到79%,從數據看,高學歷的“80后”們成為主力參與者,更愿意留在家鄉工作。

  四成網友認為就業崗位仍然不足

  這些調查對象中,41.7%的網友認為,武漢的就業崗位仍然不足,無法滿足擇業需求。

  一些網友表示,他們認為的不足,其實是一種相對不足,是就業結構性矛盾。

  長江網網友“賈爺”說,矛盾的具體體現是:高技術含量的工種少有人會做,勞動強度大的一線普通工沒人愿做,招了人員流動性也較大,出現了就業難與用工荒同時存在的現象。

  網友“龍嘯天下”認同這個觀點,“不是沒有就業崗位,而是看你愿不愿意干,武漢公交司機每年缺口幾千人,可是一般人有多少望而卻步,或者想都不想的?”

  薪酬福利仍是擇業第一選擇

  網友們提出,選擇就業時考慮的前三位因素,分別是薪酬福利,占被調查總量的31%,其次是個人發展機會,占19.2%,第三是工作地點,占14.3%。

  網友“ROX”說,武漢高端產業、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高端崗位不多,薪酬福利不高,導致有超60%的大學生不滿現有崗位,欲重新進入勞動力市場。就業不穩定給就業環境增加了困難。

  擇業考慮因素

  市民生活品質不夠,這是對武漢市情實際,以及武漢與沿海先進城市發展差距的一個最新認識。努力建設人民幸福城市,就此成為武漢在“十二五”乃至更長時間的城市目標。

  “十二五”末,武漢GDP超過萬億元、轉變經濟結構等許多既定的經濟指標都將實現,與此同時,隨著一批重大基礎設施的建成,武漢城市面貌和硬件設施水平也將得到大幅提升。武漢已經牢牢鞏固了自己在同類城市乃至在全國經濟版圖中的靠前、有利的位置。

  在今天,沒有哪個城市會認為自己發展已經足夠,也沒有哪個城市會將市民幸福排除在城市目標之外。幸福城市被武漢鮮明地提出來,并寫入發展規劃,并不是簡單的重復或僅是一句激勵的口號,而是深刻認識到,武漢的發展差距既在經濟層面,更在社會建設層面,衡量城市的發展水平,人的幸福是比經濟總量、城市位次等可見指標更重要也更根本的標準。

  這就是說,經濟是基礎和手段,人的幸福與發展才是目的。武漢取得了非凡的經濟成就,這意味著城市有更大能力、更好條件來進行社會建設,兌現人民幸福的承諾。

  幸福城市凸顯的是人在城市中的主體位置,是理解人與城市關系的全新視角。

  城市可以是一個生產性空間,招商引資、吸納人力,人于是作為勞動力,與資金、土地、技術等一道成為城市財富生產的要素資源,城市為維持勞動力的正常供給提供各種所需。然而,人不光是作為勞動力屬性而存在,還是城市的主人、個人生活的主宰以及社會發展的目的。以人的視角來理解城市,城市是人們生活棲息的場所,社會自治的平臺,也是在現代社會中個人自我實現、自我發展、追求更好生活的基本依憑。

  因此,人們在城市中是否感到幸福,人與城市是否在心靈感受、精神認同層面有更緊密、更深刻的聯系,最終就是看這座城市為個人發展與自由創造、為社會自治、為市民參與城市公共事務提供了怎樣的物質、制度和文化條件,就是看武漢在不斷達到國家期望,經濟目標不斷自我超越的同時,是否也能全方位、多層面地滿足市民,也就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期望。

  建設幸福城市不是要放慢經濟發展速度,而是對經濟與社會、城市與人等關系的全新體認,是將經濟發展與城市位次問題放入人本框架進行重新思考,實現武漢經濟與社會的雙重轉型。

MORE熱門排行
換一換也許適合您的職位
?2008-2025廣東鵬程萬里人力資源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本網站之所有招聘信息及作品!粵ICP備12040454號-4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120612
電子營業執照/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
www.yx0788.com
日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