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網1月22日報道,人保部召開發布會介紹2009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進展情況及2010年工作安排。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指出,2009年高校畢業 生 就 業 率 為87%。
在遭遇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就業形勢嚴峻的現實下,2009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逆勢飄紅,達到87%的高位,如此就業成績單的確十分了得。
但是,筆者注意到,公眾對此普遍用腳投票,還有網友戲言:“就業率”應該改稱“失業率”。網友們的話或許有點偏激、調侃的意味,但是太多的事實告訴我們:不少學生是“被就業”的,87%的就業率只是一個體面的傳說。
就業率造假一直以來都是公開的秘密。但在現實語境下,讓高校不在就業率上動腦筋,還真有些勉為其難。因為教育部門一方面宣布對高校就業率造假 “一票否決”,另一方面又加大高校教學評估中的就業率權重,就業率低的專業面臨減少招生、甚至停招的危險。而且對外宣傳就業率下降,學校的聲譽也會受到影響,造成招生困難。這顯然不是學校希望看到的。在就業形勢嚴峻的當下,就業率造假將被否決,就業率低就停招,這讓就業情況不理想的學校如何是好?生存重壓下,學校在就業率造假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就業率成為數字游戲并不奇怪。
事實上,大學培養人才并不完全是工廠加工產品,相關部門不能完全以就業率來評估大學辦學水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還反映出就業市場結構失衡的矛盾。正如有教育專家所言,“現在不是大學生太多了,而是我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存在嚴重的失衡。由于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梯級轉移的滯后,導致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大學生就業情況不理想,并非都是專業設置不合理的錯,還與產業結構配置不合理、高等教育質量下降有關。就業供求關系應該是一個動態概念,社會產業結構有一個不斷調整、完善的過程。今年就業不理想的專業,并不意味著一年以后、四年以后仍然“滯銷”。同理,暫時就業率較高的專業并不意味著來年風景依舊獨好。
盡管我不敢說87%的體面就業率全是 “一票否決”逼出來的,但是學生“被就業”的現實無疑值得思考。人保部照本宣科,依據高校上報的數據對外公布就業率,或許只是例行公事。但是人保部不能忽視“被就業”的民意,更不能躺在傳說中的就業政績沙發上沾沾自喜。
對此,不僅人保部要完善就業率統計機制,教育部也應完善高校辦學評估機制。同時加強社會監督,剎住就業造假歪風,為廣大畢業生營造出真實、公正的教育環境與就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