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1:逐步降低看病費用
【醫改方案】 醫院使用自費藥品和醫用材料應事先告知,征得病人或家屬的書面同意;醫院內使用的所有自費藥品和醫用材料應由醫院提供,并進入醫院的財務賬目。
基層醫療機構配備307種國家基本藥物和本市增補的381種藥品,全部實行零差率銷售。將基本藥物全部納入本市各類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提高報銷比例。
【解讀】 醫院使用自費藥品和醫用材料事先告知,可以有效地防止“悶包”現象。除了征求病人同意外,今后醫院內使用的所有自費藥品和醫用材料應由醫院提供,并進入醫院財務賬目,進一步改變以藥養醫的局面。而公立醫院的補償機制也將完善,公立醫院符合規劃的基本建設、大型設備購置、重點學科建設支出由政府保障投入。
熱點2:低收入家庭醫療救助
【醫改方案】 今年,本市基本醫療保險擬覆蓋本市常住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部實現門診統籌。職工醫保、居民醫保、新農合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分別提高到職工年平均工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倍以上。
【解讀】 以往低收入家庭的醫療救助病種僅局限于惡性腫瘤、白血病、血友病、再生障礙型貧血、腎移植和重癥肌無力等重大疾病。今后本市擬取消低收入家庭的醫療救助病種限制,還要完善醫療救助制度,調整醫療救助的低收入標準,制定因病致貧“支出型”貧困人群的醫療救助政策。
熱點3:公立醫院取消特需床位
【醫改方案】 逐步取消公立醫院特需床位,剝離“院中院”。
【解讀】 現在的計劃是,用三年時間給醫院做準備,將原有醫院的“院中院”和特需床位所擠占的醫療資源還給基本醫療,但公立醫院仍可保留現有的特需門診。以往特需病房所承載的高端醫療服務可集中到上海的兩大國際醫學園區內,這兩大國際醫學園區的名稱分別是:浦東國際醫學園區、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
公立醫院的特需服務始于上世紀80年代,當時國家逐步取消對公立醫院的差額補貼,同時允許醫院自行籌資。與此同時,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一部分人對醫療服務有了更高的需求。在民營醫院尚未發展時,特需醫療服務就開始在各大公立醫院運營。
特需醫療脫離公立醫院之后,可以獲得更大的市場空間,更好地滿足上海醫療高端服務的需求。
熱點4:防止醫院過度醫療
【醫改方案】 各級醫療機構不得采取與經濟創收直接掛鉤的分配方式,建立過度醫療行為認定機制,嚴禁院內“假出院”等弄虛作假行為。
【解讀】 過度醫療的定義雖然很明確,但在現實中非常難以界定,因為臨床醫學非常復雜,每個患者的情況都不一樣,即使是同一種病也有不同的表現,同一種病的不同時期治療方法也不同。
復旦大學衛生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專家認為,建立過度醫療行為認定機制,就是對過度醫療判定有一個基本準則,那就是:對病人的診療總體上是趨好還是傷害。在治療中,要看醫生的目的何在,治療是否產生預防作用,是否減輕了病人的痛苦,是否能延長病人的壽命。另外有兩個附加條件是:病人的經濟能力是否能承受,病人的心理是否能承受,治療中是否能體現病人的權利。
熱點5:慢性病患者配藥更方便
【醫改方案】 進一步方便居民就醫,推行門診預約服務、“一站式付費”、網上查詢檢驗檢查報告,二三級醫院增加專家門診次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周六門診,診斷明確、病情穩定、需要長期服藥的慢病患者可開具2-4周處方用量。
【解讀】 黃老伯患有3種慢性病,需要終身服藥,但是每次看病配藥劑量太少,往往一兩個星期就吃得差不多了。黃老伯說,最希望一次看病能配一個月的藥,這樣就不用每個星期都跑醫院。滬版新醫改方案將進一步方便像黃老伯這樣的慢性病患者。不過,專家強調,到底是開2周還是開一個月的用藥量要因人而異,醫生要根據每個病人的情況開藥。
熱點6:市民就近看到好醫生
【醫改方案】 本市將打造“1560”就醫圈,即居民步行15分鐘可到達最近的醫療機構,通過公共交通工具1小時可到達三級醫院。選擇部分三級醫院和區縣,開展區域醫療聯合體試點。
【解讀】上海目前共有近3000家醫療機構,平均每3平方公里就有一家,但大型公立醫院普遍集中在市區。據上海市衛生局局長徐建光透露,上海有34家三級甲等醫院,其中32家集中在市中心,造成90%以上的郊縣優質醫療資源奇缺。因此上海提出了郊區三級醫院設置計劃——“5+3+1”工程。
“5”是在浦東、閔行、原南匯、寶山、嘉定等5個區域分別引入長征醫院、仁濟醫院、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華山醫院、瑞金醫院5家分院。
“3”是對崇明、青浦、奉賢等3個區縣的中心醫院按照三級醫院等級評審標準,對人員配置、技術水平、硬件設施進行評審,評審通過后將其等級提升為三級醫院。
“1”是遷建金山區1所三級醫院(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目前除整體搬遷的長征醫院之外,其他項目均順利推進,預計2012年可投入運營。
隨著“5+3+1”郊區三級醫院建成,上海將對醫療資源重新設置布局,特別是優質資源重新配置。聯合一、二、三級機構,統一資源調配和運行管理醫療聯合體將在2014年到2015年全面推開。